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社会报道
社会报道

前程无忧了?51job告诉你95后为何爱辞职

时间:2017/7/12 10:31:18   作者:王小语   来源:中国培训之家   阅读:636   评论:0

  身为公司HR总监的张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2016年中招聘的一批95后员工,入职不到一年,离职率已经达到30%,远远高于该企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18%。张先生不得不面对来自公司的压力。他甚至感到自己在公司的前程将会受到影响,很难再无忧无虑地放手工作。

  “一言不合就辞职”。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发现了相同的问题:新毕业的员工特别是95后,比从业三年以上的员工更容易提出离职要求。这个现象让管理者们挠头:难道这些员工已经前程无忧了?为什么轻易地就会提出离职?而对于很多大量招收新毕业员工的企业来说,也将面对新员工的离职潮。很多企业的前程也因此面临考验。

  应届生高离职率是常态 并非真的前程无忧

  前程无忧(http://www.51job.com)无忧指数一项调查显示,应届生(工作年限1年以内)普遍呈现出相较于工作年限3年以上更加强烈的辞职倾向。由此分析,造成企业初级员工高离职率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是90后,或者95后,而是因为他们是应届生。这是职场新人的一种常态。

  那么为什么职场新人喜欢辞职?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前程无忧,轻易地就可以做出辞职的

  决定吗?

  并非如此,毕业生并不是各个都前程无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跳槽的风险预估还不准确且对相对于在同一家公司服务年限更长的员工而言,应届生的跳槽成本相对更低。根据前程无忧(http://www.51job.com)无忧指数的分析来看,应届毕业生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对工作和自己实力缺乏判断能力

  2、辞职成本相对于老员工而言更低

  3、家庭和社会负担相对更小

  4、全国高校扩招数量逐年增加,在相对值上造成“应届生”跳槽更多的假象

  充分应对应届生高离职率风险 企业才能前程无忧

  尽管应届生离职率高是社会普遍现象,但过去三年应届毕业生的高离职率仍然应该引起用人单位的警惕。

  根据前程无忧(http://www.51job.com)无忧指数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间,应届毕业生工作一年内的离职率最高已经达到26.5%,接近30%。,而这一现象呈现连续三年逐年上涨的趋势。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企业也应该重视应届生离职的原因,在前程无忧最近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应届生离职原因前三位分别是:

  1、企业薪资福利缺乏竞争力

  2、企业中成长机会和空间有限

  3、目前工作内容与自身职业规划不符

  

  以上数据摘自前程无忧2017年度校招白皮书

  由此可见,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企业薪资的竞争力排在首位,除此之外他们更加关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能够提供的成长空间。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希望有效地留住应届毕业生,除了在薪资水平方面定期参考各大招聘网站如前程无忧发布的相关调查数据之外,最重要的是做好面向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培训工作。只有让应届生感到在企业中“前程无忧”,才能安心工作,做出持续的贡献。

  此外,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年度校招白皮书还传递出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

  

  以上数据摘自前程无忧2017年度校招白皮书

  由以上另外一组前程无忧2017年度校招白皮书数据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离职的高峰时间是入职后的半年以内,而3-6个月期间是应届生离职的高峰时间段。对于企业的一般情况而言,新员工的试用期通常是三个月,这期间员工和企业处于磨合阶段,出现较高的离职率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3个月的试用期结束之后,在3-6个月的时间里,出现了应届生的离职高峰,分析认为这部分情况通常是员工提出的主动离职。因此提示企业,应该在员工入职3个月以后,在半年之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关爱和加强企业文化对其的熏陶,使其找到职业定位和团队归属感。只有让员工感到“前程无忧”,企业才能高枕无忧。

  结合上述前程无忧(http://www.51job.com)无忧指数提供的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近年来的整体趋势。企业如果想降低用人风险,除了提升自己在整个行业中的薪资竞争力及文化内涵之外,更需随时关注人力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定期查询各类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以及参考各大型招聘网站诸如前程无忧(http://www.51job.com)无忧指数来获得相关动态。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洞悉市场,方可前程无忧。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