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北京市海淀区迎来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所参与监测的样本校校园里都能看到一群身着蓝马甲的红十字志愿者,他们与学校共同设置学生休息区,并配备急救包、矿泉水和遮阳棚,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这些志愿者都是来自海淀各学校的普通教师。从2016年起,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在区教育卫生保健中心设立海淀区学工委办公室,并每年从区教育经费中拨出约200万元专项经费,统筹保障全区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开办教师急救师资取证培训班就是区学工委成立后开展的第一项工作。
海淀区学工委秘书长刘东冬介绍,目前海淀区内160余所学校的近200个校址都成立了红十字会组织,经过前后3轮红十字急救师资培训,一个由德育干部,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体育教师,保健医生等各个岗位教职工组成的红十字急救师资队伍正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40余人。
为教师们培训急救知识,再通过他们对学生开展红十字急救相关知识教育,海淀区通过这种方式让红十字急救知识培训顺利走进校园。2017年暑假,海淀区台头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博妍家中老人不慎摔倒骨折,这个五年级学生用在学校学到的包扎技巧和学校发的急救包,迅速为老人进行了初步包扎,然后把老人送往医院,她的专业处理让接诊的医生都非常吃惊。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区管理中心的跨校际统筹作用,目前海淀各个学区的学工委分会也在陆续成立。“我们负责联合辖区内公共安全管理、地震局等单位,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对学区内所有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海淀学区管理中心主任彭欣说,“今年学区还成立了‘海淀学区志愿团’,帮助辖区内的中小学与社区及周边单位建立联系,为红十字师资开辟跨学段、跨学校的交流渠道。”
在海淀区中小学校园中,红十字师资和红十字青少年被称作“红豆”,寓意一颗颗种子。台头小学著名的“豆妈”王燕,是海淀区首批接受红十字急救培训的教师。培训结束后,王燕在学校支持下创办了海淀区第一个校级红十字宣传阵地“红豆说红豆讲”,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普及红十字知识,至今已连续做了180余期。在她的影响下,学校组建了学生急救社团,培养了一大批“小红豆”。他们像一颗颗会发芽的种子一样,不仅为本校师生培训急救知识,还走进社区为居民授课,把红十字知识传播开来。
在更多的地方,红十字元素正悄然融入学校教学之中。海淀区寄读学校,聚集了一批来自各个学校比较“淘气”的学生。“红十字倡导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海淀区寄读学校教师裴强和其他几名教师探索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内容。他们把心肺复苏、创伤包扎技能培训引入课堂,在高一年级开展“人道法”和“青春善言行”项目,培训志愿者。经过一系列教育,以前自控力差、爱打架的学生变得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裴强说,以前这些学生的“成就感”体现在打架、欺负同学等方面,现在他们会因主动帮助了别人而感到自豪。
将红十字元素融入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于校园。两年来,海淀区中法实验学校在校园红十字知识教育中坚持倡导“日行一善”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学生见到老人摔倒,没有任何犹豫便上前扶起;见到回收废品的三轮车上东西撒落,几个学生捡起后一路追着交给车主并帮忙装好;为了让食堂后勤师傅方便清理餐盘,学生们主动将吃完饭的餐盘用水冲去上面的浮油和食物碎渣……”中法实验学校校长孙继刚说,这些自己亲眼看到的场景,充分体现了红十字精神在改变学生日常行为方面的强大正面导向作用。
“海淀区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由区学工委统筹,将人道教育和应急救护培训相结合,不仅使广大青少年成为红十字精神的受益者,还让广大青少年成为红十字精神的服务者、参与者和传播者,让海淀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获得了新动能,也使红十字精神在海淀中小学校园内外持续焕发生机。”海淀区教育督导室主任、区学工委主任乔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