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社会报道
社会报道

把握科学文化脉搏 探寻和谐发展道路

时间:2018/9/10 11:21:12   作者:王小语   来源:中国培训之家   阅读:477   评论:0

  9月9日,由太和智库发起创办的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密云圆满落幕。本届论坛以“科学文化·未来伦理·共同价值”为主题,意在挖掘人类共同价值,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进程中探究未来科技与社会伦理的和谐共生之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升华。在为期三天的论坛中,部分国家前政要和近200名国内外重量级专家、学者聚焦中外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前沿科技三大热点领域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人文交流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化解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

  本届论坛大会主席、太和智库高级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上合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以及阿尔巴尼亚前总统Bujar Nishani、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Dzhoomart Otorbaev均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国际关系体系发生根本变革之际,文明如何延续,人类如何共处已成为超越政治、统领全局的重要议题。

  在中外人文交流分论坛上,中美强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ohn Holden认为,人文交流的目的是增进相互学习和扩大相互认知,媒体和技术创新是重要途径。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先生就如何在共同价值框架下建立中美战略互信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中美战略互信面临巨大挑战,需从领导高层、精英中间层和民众底层三个层面切入,找到战略共识,求同存异,消除战略疑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先生提出“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避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恶性互动”。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先生创新性地提出现代文化传播要实现“四化”,即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和方式本土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提出,当前欧洲竞争力减弱,未来世界竞争将主要在中美之间展开。《欧盟国家文化研究所文化报告年书》项目编辑William Billows认为,欧洲正在重新塑造在文化传播中自身的定位及态度,并正在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进行调整。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指出,美国可以向欧洲学习全球治理的经验。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先生提出“一带一路”推进需要“两只手”,其中“看得见的手”是“五通”政策框架,“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环境和国际形势。完美世界总裁萧泓博士以好莱坞为例,认为跨文化交流也具有特殊的商业路径,商业成功的产品才有机会传播文化。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陈大立及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李超民先生提出,人文交流要着眼于年轻人、新生代,要利用多种形式增进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

  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新共识、新理念、新模式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不公平进一步加剧,对凝聚全球共识,推动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干扰。波黑前总理Zlatko Lagumdzija、捷克前总理Jan Fischer及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托斯登·耶里尼克认为,人类既面临着终极危险,同时又掌握着能够自救的良好机会,只有彻底改变发展模式和现代文明结构,才能根本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既需要迅速过渡到无碳社会的概念和技术,也需要通过政治行动建立全球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观,而这也正是太和文明论坛强调“共同价值”的意义所在。

  在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捷克共和国驻联合国终身代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前任主席Marie Chatardova女士认为,各国共同努力、特别是科技进步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非常重要。太和智库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侯佳儒博士呼吁,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气候公约谈判奠定基调。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主任Mats Karlsson认为, 欧洲亟待重建一种新的、类似于中国的和谐理念或太和文明论坛三大主题的社会契约,从而跨越式地实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航空环境经理黄越女士认为,国际航空工业与SDGs息息相关,国际航空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先生提出,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充当着“引领者”的新角色,但同时强调引领不是领导,不意味着中国已变为发达国家,而主要体现在观念和行动上的引领,做好国内的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节能减排产业基金管委会执行主任周凯先生指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生产工艺等领域的创新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太和智库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永生先生认为,绿色能源发展是中国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先生认为,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易受到资源贸易、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经济等影响,为此,中国需要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与资源国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万物变革的原动力,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会在未来对人类社会伦理构成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对此,克罗地亚前总统Ivo Josipović,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公安部前副部长陈智敏先生,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先生认为,科技是万物变革的原动力,如何确保科技发展真正造福人类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权属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安全、发展和命运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要从人类伦理、全球规则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与体系规范,妥善处理前沿科技追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前沿科技分论坛上,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谷歌中国副总裁林妤真、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执行主任孟天广、黑斯廷斯中心高级顾问Wendell Wallach,以及亚马逊AWS首席云计算技术顾问费良宏等嘉宾,分享了各自在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已经触手可及”“ 两用性生物技术的威胁和监管挑战,远大于AI”“今天不是一个AI First时代,而应该是AI Only的时代”等观点。台湾大学朱云汉教授提出,AI、大数据已经对政府运行、民主治理构成了挑战。汉堡大学张建伟所长提出了人类2.0概念。他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社会、法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交叉学科的合作加以解决。关于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问题,与会嘉宾提出,科学验证真假,伦理探讨善恶,由于科学不会教人为善,我们也许要在宗教中讨论善恶对错,并由此发出了“科学的尽头是否是神学”的终极之问。发言嘉宾一致认为人工智能爆发的临界点已经到来,将对世界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实现人机结合、人机同行,人工智能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行业。人们在关注人工智能与产业结合的同时,更应考虑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契约或人权公约来规避伦理道德风险,迎接数字社会的来临。

  为期三天的太和文明论坛纵论天下古今,明抉未来趋势。与会嘉宾聚焦人类文明共生共享,发掘研究矛盾问题根源,寻求平抑化解冲突之道。论坛虽已落下帷幕,但却令人回味悠长。未来太和文明论坛将继续秉持“探寻共同价值,共谋和谐发展”之宗旨,对标世界知名论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与民间外交平台。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