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职业启蒙在许多地方逐步兴起,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有的将职业启蒙仅作为准备分流到职业学校学生的预备教育,有的将之等同于劳技教育,有的将之局限于学校范围进行,有的则缺乏系统化设计,呈现碎片化状态,等等,需要进一步厘清方向,使职业启蒙迈入科学实施的轨道。
职业启蒙要面向全体学生。中小学是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和认知发展、职业观和价值观构建的重要阶段。人通过教育终究要走进社会,伴随职业与社会融合生长。一定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支配着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得益于在中小学阶段实施的职业启蒙,并延伸向整个职业生涯,这对于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小学职业启蒙不应只面向部分准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不只是为了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健全认知结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职业启蒙要面对职业世界。职业启蒙并不是要将学生都引导到职业教育,学生个性条件和兴趣偏好差异很大,发展需求和职业理想各不相同,社会职业更是丰富多彩,种类涉及各行各业,而职业教育一般涉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领域。职业启蒙并不局限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是面对整个职业世界,如公务员、教师、医生、记者、法官、律师、警察、演员、工程师、建筑师、美术师、程序设计员、厨师、导游、电工、数控车床操作工、司机、公司职员等,开展典型职业的认知教育和体验活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启蒙对学生了解一线职业、发现职业兴趣、建立职业观念很有帮助,但是职业类型具有局限性,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社区家庭等的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化机制。
职业启蒙要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视角审视,职业启蒙对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其在学生道德品质、职业认知、科技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诸多素质的培养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职业启蒙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须将职业启蒙纳入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体系之中。
职业启蒙要多途并进。职业启蒙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不可采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和职业体验水平。主要有以下途径和形式: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主题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普职融通,发挥家庭作用等。具体采用何种途径和形式,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教育活动特点和需要合理应用。
职业启蒙要系统实施。中小学职业启蒙不可笼而统之,而是要充分遵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身心发展水平,形成从小学至初中各阶段或分年级实施职业启蒙的内容和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体系、逐级推进,实现职业感知、职业兴趣、职业认知、职业分工、职业体认、职业理想、职业指导等递进发展的教育目标。
职业启蒙要社会参与。从职业启蒙的社会性特征来看,局限于校园和课堂的教育活动无法建立职业的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依靠学校单方也无法有效开展职业认知和体验的教育活动。职业体验的场所和资源主要在社会各行各业和城乡社区,建立起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职业启蒙的必然要求。因此,职业启蒙既是学校的,也是社会的,必须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政府可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建构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社区家庭承担或参与中小学职业启蒙的职责和角色,建立典型职业或行业的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形成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有效参与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
建议国家将中小学职业启蒙纳入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制定职业启蒙指导意见,建立中小学“职业日”制度,推动建设政府统筹、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有效参与的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和职业咨询中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