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年来,商丘师范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术研究、融入专业实践、融入第二课堂,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部分,设置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模块,开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修身》《中国艺术鉴赏》《中国经典民歌鉴赏》等课程,涵盖文学、艺术、哲学、体育、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上万名学子在课堂中感悟经典、涤荡心灵。加强地方文化类课程建设,相继推出《商丘文学通史》《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研究》《明清归德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地方戏曲经典模唱》等课程。加强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修身》《中国文化与礼仪》等一批网络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建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邀请民间艺术家作为业界导师,到校讲授《传统剪纸》《四平调唱腔》等课程,引导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术研究。依托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庄子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平台,成立“应天书院研究中心”“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庄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深入开展应天书院文化、汉梁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火文化、地方稀有剧种等研究;定期出版《应天文化季刊》《汉梁文化》《商宋文化》等刊物;举办“范仲淹与商丘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庄子文化高峰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建设了“应天国学堂”,举办“应天书院讲坛”37场次;出版《商丘通史》《侯方域全集校笺》《宋荦全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文化商丘》等系列著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省兴文化工程项目等20余项;专著《汉梁文化》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译著《庄子》系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多语种对外翻译标准化建设项目成果,入选河南省外事办公室《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获河南省“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报开设“庄子·道家·道教研究”栏目,荣获“全国教育院校期刊特色栏目”称号。图书馆特藏部致力于商丘古籍文献搜集整理,现藏有古碑墓志、汉画像等拓片3454种4955幅;商丘及周边区域家谱775种,其中纸质本673种2969册;商丘、河南历代名人著述及相关资料共有650余种1030余册;豫、鲁、苏、皖四省方志书2020种3049册,再现商丘历史记忆,传承商丘文化精神,是豫东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文献整理中心。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创作。学校结合专业实践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打造一批针对性强、亲和力强、感染力强的文化产品,满足师生精神需求,提高文化育人实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艺术设计学院围绕商丘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先后完成商丘博物馆系列文创产品设计、“诗经文化园”整体策划及景观文化植入、“木兰小镇”整体规划设计等60多项地方文创项目。多层剪纸工作室创作的作品,作为“国礼”献礼北京冬奥会。美术学院的漆画、木雕、皮雕等文创产品,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市场前景广阔。音乐学院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舞剧《桃花扇》、歌曲《豫东夯歌》等20余部(首),其中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填补商丘歌剧创作空白。传媒学院拍摄了“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策划创作了“老家河南,出彩中原”11集专题片解说词与拍摄脚本,拍摄制作了第一集《“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原不老传奇》;举办了“商丘好人”“商之颂”“老家河南,出彩中原”大型诵读会,拍摄了“黄河之旅”10集系列短视频,收到良好效果。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依托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积极开展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围绕剪纸、蜡染、泥塑、漆画、木雕、皮雕等民间艺术形式,邀请地方名人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展示技艺。成立未晞汉服社、青衿读书协会等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16个,参与学生人数3000余人;开展“游园戏梦——古风沉浸式游园”“梨园青声——戏曲进校园”“今又重阳——沉浸式创意传统节俗”等系列传统文化活动,设有汉服体验、寻簪记、飞花令、剪纸、舞蹈、荡秋千等传统娱乐项目,形成校园一道靓丽风景。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诗词竞赛、国学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化寻根”、地方戏曲与民间故事搜集等夏令营活动。加强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的梳理总结,凝练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校训——应天归德,智圆行方。积极开展“校训校歌大家谈”“我的校训故事”等活动,激发全校师生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商丘师范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