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游览,最吸引人的往往不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是充满了历史感的古建和遗迹。因为在我们的世界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遗迹,常常有着让我们仰望的厚重和味道。 有着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北京,从来都不缺少厚重和味道。
这种在历史中熏陶出的感觉,已经超越了国籍和民族,成为世界眼中的奇迹和文明。不论是故宫的宫阙深深,还是长城的巍峨逶迤;不论是颐和园的大美蕴秀,还是胡同的细小悠长,都是文化遗迹和藏聚在其中的精神和信仰。
人活着,总需要仰望一些东西。就像我仰望长城、仰望故宫的琼楼玉宇,仰望一条绵延千万里的静默河流,长城内外的号角和战马嘶鸣直逼耳膜,先民的欢歌笑语依稀在耳畔回响,还有船只破水前行的声响……那是它需要我们去观摩欣赏的历史行为艺术,抑或是我们血液中图腾所呼唤的先民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神财富。就如我们走进老舍故居。
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凡是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一股莫名的愁绪。精神家园的失守,让现代的人们对文化故园的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
一个又一个的异乡人远离故土,来到古都北京追梦,抑或怀着虔敬澎湃的心来到这里逛故宫、游天坛、登长城,大家为什么会如此迷恋这个地方,难道仅仅是因为这里是首都,有摩天接踵的高楼大厦吗?仅仅是因为这里有令世人拍案惊奇的七处世界文艺遗产吗?
是,又不全是。如果找不到缘由,不妨去北京的胡同走走,到人身鼎沸的街巷逛逛,那里面有最写意的城市万象。答案就在民间,在火热的生活里,在沉甸甸的人文风景里。
张爱玲说:一座城市里,总有让你充分留下来的理由。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格调和文化脾性。爱上一座城市,源于对城市里很多元素的依赖。当一处景致,一片水域,一方人,一份情,一种方言,拨动了心弦的时候,这就是缘。
每座城市,总有它独特的韵味和特质让你迷恋,心之翩跹。比如古都北京,骨子里的最大特质,就是兼容并蓄的“大”与“小”。
北京的“大”,意即“大气”,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建筑里的内容。只要出去走走,哪怕是走马观花般闲逛,从长安街到金融街,从CBD 到金宝街,还有北海周边一带,到处是底蕴与写意。古老的北京城,让一切变得可能,只有积淀了多年的皇城文化才会有如此气度。
北京的“小”,主要表现在那些广接地气的胡同,它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因为胡同里充盈着浓郁的京韵文化,许多老外慕名而来,探寻老北京人的生活足迹。很是被那样的画面感动,在四合院里的自来水管旁端着白瓷杯刷牙,靠在胡同向阳一侧晒太阳,还有那推着自行车叫卖糖葫芦的吆喝声……
城市的意蕴和人文是城市的灵魂。人走在城市的大道上,仿佛有音符在心弦上跳动,那种感觉才对味。
北京的灵魂不在那些现代化的建筑上,而在于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她是皇家园林的恢弘,她是胡同文化的内敛,她是四合院之四合天干地支的宇宙观
这就是北京城市之魂所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的气质是养育出来的。一个城市的气质也是养育出来的,它是一点一点慢慢地养育出来的。文化落实到人身上,变成一个人的品位,变成集体性格的时候,就变成了城市的文明。
透过老舍先生故事,让我们看到的古都北京,其京城的古韵总是那么让人心神荡漾。我迷恋它,喜欢它,就像喜欢一个自己心心疼惜的人,我忘不了古城墙下的一棵树、树下嬉闹的孩子、拿着蒲扇在胡同溜达的大爷、靠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奶奶……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从这里开始,让我们不再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