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产业新闻

衣以载道 让校服传承名校的精神

时间:2015/6/4 16:54:30   作者:网络   来源:互联网   阅读:1329   评论:0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故无服饰之美,无礼仪之重,难以称华夏,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所承载的礼仪和文化。纵观中国的校服历史,我们看到,校服对精神与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增强。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特定校服文化,而校服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发展又有着极大的影响。

\
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拥有美观、大方的校服,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喜爱校服。也只有更满足学生们对校服的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青少年的形象,传承中国学校的精神。校服最早源于英国,1864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将海军制服穿在小王子、小公主身上,受到民众的喜爱,也因此引发了改良海军制服的热潮,修改后的海军制服也最终成为最早期的学校制服。而校服一词最先起源于日本,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时期,政府为了保护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以防他们因为衣着方面的差异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改革,统一学生着装,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帮助学生成长。

 长袖长巾始,浸润西洋风

在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大地,学校统一着装的风气,亦源起已久。中国文人墨客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于学问,他们挥毫泼墨,于文化,他们个性鲜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重视“仁”、“礼”,授学时,便要求学生青衣青帽,穿戴整齐,以示尊师重道。到明清时期,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多青布直身的宽袖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更是出现进士服、儒士服及乌纱帽等。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校服文化起源于辛亥革命以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却打开了西方文化涌入的大门。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近年来,各省学堂衣冠一端,率皆仿效西式,短衣皮靴文物无别。”当时中国开办的许多西式学堂发放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等,这大概也就是中国校服的萌芽。
新文化运动唤醒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逐渐接受国外文化的熏陶,解除封建思想的禁锢,开始解放思潮。学生制服也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呈现多种形态。女生校服流行上衣蓝或浅蓝,下着深色裙、白色袜和圆口布鞋,更有改良中式旗袍,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结合满汉服饰特色而改制的新式服装都走进了校园,成为当时流行的校服,尽显简洁素雅的风尚;而男式校服则追求简洁朴素的中山装,也是在当下兴起的流行时尚,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
(1916年,北京培华女中校服,当时教会的贵族学校,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时髦清丽,右一是12岁的林徽因,摄于1916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军装、军帽受到学生、知识分子的追捧,在毛泽东的诗里也写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到了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风吹进了中国大地,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带来了新鲜空气,使得当时的中国校服摆脱了黑灰蓝的束缚,中国也渐渐接受了新潮时尚的洗礼,在舒适的基础之上追求个性的释放。

中国校服文化已有近百年历史,虽然未呈现持续发展的状态,但也随时代背景跟新换代,既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也汲取了外来元素。“中西合璧”成为中国校服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代名词,而纵观校服文化发展,似乎大都基于学生们的偏好和选择之上,如此,校服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及意义。
\

承文化之音,“润物细无声”

校服,作为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统一着装,不仅具有服饰的所有内涵,还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教育观,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校服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直观、生动、明确的形式,诠释了校园文化,优秀的校服还会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校服的化育功能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学生。校服本身涵盖着校园精神,它从制定到实施也是一个小型的化育系统,校服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环境文化,使德育手段以及校园文化在学生身上具体体现。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形成促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升旗仪式、班会、文化艺术节等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听从于安排,并对学生统一着装严格强调,能够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心灵。

\

北京四中就十分重视校服对学校文化的传承。2010年,当优卡公司设计制作的北京四中校服正式穿在了学生身上时,在学校和社会间引起了巨大反响,“最牛校服”、“最美校服”、“最时髦校服”、“最齐全校服”的惊呼不绝于耳。作为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四中校服展现的不仅是四中形象,更承载着四中名校的精神和历史。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北京四中对学生培养的是精神上的贵族,而这种精神的养成,需要四中的学生,时刻铭记自己四中人的身份,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用这身四中专属的校服,表达、记住和传递这种高贵的精神。而北京四中的学生们也普遍认为,一件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服不仅能够展现学生们的风貌,穿着四中的校服走在街上也会因是四中学子而感觉到骄傲。

\\

\\\\\\校服建设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不但能创建现代精神文明,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发达与否的直观体现。一方面,校服的育人功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校服符号作用的强大功能,体现学校精神风貌、办学方针、教学质量,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所以说,学校学会去选择更受学生所喜爱的校服,就显得十分重要。

意蕴若为先,“弃丑达美”现

好的校服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我们需要从理念上,把校服定位在改变学生气质,影响学生行为习惯,改变学校视觉识别效果,甚至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主动选择更适合学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园服饰,更受学生所喜爱的校园服饰。那么,到底怎样的校服才更受学生青睐呢?怎样的校服才能让学生穿出像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校服那样的“名校范”?

\校服设计要建立文化归属感

我们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孩子们为荣,孩子们以他生活的家庭、学习的学校、成长的国家为荣;孩子们之间、孩子与家庭、孩子与学校需要认同。校服是荣誉与认同的文化载体,校服体现学生的气质,代表国家和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形象。通过研究国家、区域和学校历史文化,提炼出可以运用和识别的视觉设计元素,融合时代精神,通过校服建立孩子们的归属感.

\校服设计要体现美
校服应符合青少年的身心气质,校服的款式、颜色、板型和搭配方式要体现孩子们的自信和美,并帮助建立自信和审美意识。男女版型的差异要与性别特征相吻合,合体的服装要分别体现男生美和女生美。因此,要研究校服的款式、色彩、版型和搭配方式,培养中小学生对服饰文化和着装礼仪的认识,塑造健康向上、大方得体的学生形象。
\校服设计须注重安全及“绿色”发展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第一要素。校服要做到材料安全、对人体友好无害;同时要做到结构安全,满足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学习、运动的需求;还要在细节设计上体现安全,为孩子们的运动、出行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安全保护。针对结构和设计的安全性,要完善校服工艺质量控制强制性标准,并从拉链、反光材料、配饰等细节方面着手,处处留意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每年由于毕业和校服更换而产生的废弃校服达数十万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废旧校服来源明确、成分相对单一,非常适合无害化回收与综合再利用。这不仅是节约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有益方式。

\\
目前,校服已经成为校园里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代表着校园独特的品牌,并成为了宣扬校园精神与品质的有力传播途径。当学生身着校服之时,他们在心中应当充斥着一种独有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正是文化承载于心的力量。

扫描二维码图案,可直接关注“YOOKNET”微信公众号

\\\

转载注明 » 环旅网 » http://www.famouspr.com/info/39983.html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