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产业新闻

从教会小学到全球创新学院:中美教育交流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时间:2015/9/9 17:52:22   作者:王宝珠   来源:中国培训之家   阅读:693   评论:0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本月稍晚时候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与美国各界人士共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计。由此中美人文交流将进一步深化,中美友好的社会基石和民众基础将进一步夯实。

  教育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双方教育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回首以往,中美教育交流经历了从教会小学到全球创新学院的演变,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不断向前发展。

  美国传教士进来,零星的中国人出去(19世纪40年代-70年代)

  中美教育交流最早可追溯至1839年美国传教士萨缪尔-布朗(Samuel-Brown)博士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此时美国传教士将教育与传教相结合,在中国创办教会小学。1846年,萨缪尔-布朗博士因病回美疗养,随行带着三名中国学生容闳、黄胜和黄宽,三人成为最早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其中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立下了“使中国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愿。

  这期间的中美教育交流,表现在美国传教士创办以传教为目的的教会小学,吸收贫民子弟,在偶然的契机下带着个别学生前往美国留学。

  中国请传教士进来,送幼童出去(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得以展开。洋务派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创办了众多洋务官学堂。其中美国传教士的作用举足轻重,例如: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是美国著名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Alexander-Martin);天津中西学堂第一任总教习是美国传教士丁家立(Charles-Daniel-Tenney)。同时,中方开始派遣幼童留学美国,自1872年容闳带领30名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先后四批派遣幼童留学美国。之后受顽固派阻挠和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全部返回中国。

  这个时期美国传教士进入官办洋务学堂中任教,开始从更高层面上影响中国的人才培养。而第一次由政府主导的留美浪潮虽然夭折,但已经标志中美教育交流走向开放。

  美国请中国留学生进来,送专家出去(20世纪初-20年代末)

  1908年,美国为了“使用那种从知识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通过了《豁免中国部分庚子赔款》的法案,规定清政府须以派遣留学生的方式抵扣部分庚子赔款,并由此在1910年建立了游美肄业馆——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此外,美国还从庚子赔款中拨出一部分资助自费留美学生。受此影响,1909至1929年间,赴美留学人数多达1800人,当中更是有赵元任、梁实秋、钱钟书、马寅初、胡适和蔡元培等大家。同时众多美国教育家访问中国,蔡元培所推崇的“西洋文明的代表”杜威于1919开始在中国进行了2年的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实践。

  这期间美国政府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中美教育交流,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知识精英。中美教育交流全面放开。

  中国留学生出去,美国高校与企业进来(1978年-21世纪初)

  在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平稳发展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意识形态对立造成的中断期之后,随着改革开放,中美教育交流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从1979年邓小平和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商定,美国接收中国派遣的10万名留学生开始,中国“出去”的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截止2014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生人数多达27万,并有望在2015年突破30万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和企业进来中国,帮助中国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1986年,南京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培养了上万名相关人才,他们在中美交流的不同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微软中国研究院于1998年在北京落户,三年后升级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基础科研机构,为微软培养大量相关人才的同时,更提升了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

  美国留学生进来,中国高校出去(2010年开始)

  当前中美教育交流形式喜人,然而我们也看到,现阶段从中国出去的人数要十倍于从美国进来的人数。近年来,中美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09年奥马巴总统访华期间,便宣布了“十万强”计划,即4年内选派10万留学生到中国,并于2010年正式启动;今年6月,中国宣布启动“百千万”计划,未来5年邀请100名美国青年领袖访华游学;而在八月由微软等跨国企业牵头的“彩虹桥”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公益项目也已启动,力求让更多的美国留学生进来,了解中国,消除不必要的偏见和误解。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出去的新路。今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西雅图宣布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GIX)。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到美国办学,也标志着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诸如交通堵塞、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全球气候变暖等等。这些不断涌现的挑战对现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离不来来自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的参与和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创新学院应运而生,专注于交叉学科融合创新。作为全球创新学院的首席合作伙伴,微软为其提供了40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并承诺会在现实技术和设计项目方面提供长期支持。而清华和华大将在全球范围内联合招生、联合授予学位。全球创新学院这种跨专业融合及创新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智慧的碰撞,更搭建了具有多元文化优势的开放性教育和科研平台,为中西文化融合互补、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了新模式。纽约时报也对微软此次和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合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全球创新学院能让中国学生打开国际视野,也会使美国学生更了解中国。GIX为增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政治互信提供了重要动力,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媒介。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历经从教会小学到全球创新学院转变的中美教育交流,会在未来更频繁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中持续向前发展。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