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产业新闻

心通致和——太和文明论坛人文交流分论坛在京举行

时间:2018/9/10 9:56:58   作者:王小语   来源:中国教育产业网   阅读:480   评论:0

  中国网讯(记者 王琳 蒋新宇)9月8日,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进入分论坛研讨阶段,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吴海龙先生担任分讲坛主持人。来自海内外众多嘉宾聚焦“中外人文交流新范式”“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同价值凝结”“‘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议题展开。

  上午的讨论主要围绕“中外人文交流新范式”展开,首先发言的是本届太和文明论坛大会主席、太和智库高级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Irina Bokova女士,她认为“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曾扮演了贸易交流与人文交流的双重角色,后者涵盖文化、科学、宗教等广泛领域,并催生出丰富的文化遗产。当今“一带一路”也可以借鉴这个范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对话,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Dzhoomart Otobaev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除了关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还要关注同当地的人文交流,聆听所在国需求,不断加强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建设。中美强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ohn Holden认为,人文交流的目的是增进相互学习和扩大相互认知,途径是媒体和技术创新。中美人文交流的积极推动者,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Stephen Orlins先生则通过回顾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提出在新的形势下,中美应积极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秘书长Rovshan Muradov表示,尼扎米·甘伽维国际中心一直致力于高加索地区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并希望能够继续促进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Humpty Dumpty Institute首席运营官Joseph Merante先生介绍了该组织与中国完美世界等企业合作,在人文和学术交流方面运行的项目情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先生提出“一带一路”推进需要“两只手”,其中“看得见的手”是“五通”政策框架,“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环境和国际形势,他通过民心相通指数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在人文交流方面具有相对乐观的前景。完美世界总裁萧泓博士以好莱坞为例,认为跨文化交流也具有特殊的商业路径,而完美世界集团正在致力于从商业角度推动全世界人文交流。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陈大立先生提出,目前中美人文交流合作的基本框架还是相对稳定的,要营造积极氛围支持中美人文交流,尤其是增进中美青年之间的交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李超民使用大量数据说明了中美之间相互认知的差距,并提出中国还需要着眼于年轻人、新生代做一些工作,以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认知度。

  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同价值凝结”议题研讨中,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先生探讨了在共同价值框架下建立中美战略互信的问题,他认为现在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中美战略互信面临了巨大挑战,要找到战略共识,求同存异,试图从领导高层、精英中间层和民众底层三个层面弥合战略疑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先生纵横捭阖,从历史大视野出发审视中美关系,提出 “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避免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恶性互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是“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的老朋友,她在即席发言中认为,中美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是不同的,并指出“美国在全球治理的经验上还很不够”,可以向曾经受到战火洗礼的欧洲汲取经验。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陈良咨先生将探讨扩大至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他提出这一历史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者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易健宏先生则从“李约瑟难题”谈起,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例探讨了在科教领域的交流互鉴。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健明先生,以媒体人的眼光观察和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人文交流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兵先生介绍了图书出版在人文交流当中的作用,以此阐述人文交流的新功能、新范式和新需求。著名艺术评论家俞妮娜女士和北京大学佛学博士释慧固,则分别从中西方绘画比较和茶道的文化功能角度阐释了中外人文交流的融合与借鉴。

  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中联部前副部长于洪君先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事例提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要重视现代文化传播,并创新性地提出现代文化传播要实现“四化”,即主体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和方式本土化。埃及开罗大学国际法系教授Mohamed Sameh Amr博士从埃及人的视角谈到了他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和理解,并就开展中非人文交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谈到世界不确定性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提出在世界发展中,欧洲竞争力减弱甚至落后,未来世界竞争将主要是中美之间的竞争。《欧盟国家文化研究所文化报告年书》项目编辑William Billows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欧洲正在重新塑造在文化传播当中自身的定位及态度,并正在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进行调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前秘书长刘京辉女士则从自身留学欧洲的经历出发指出,欧洲大陆文化对中欧甚至世界人文交流都起到了重要而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未来仍会扮演重要角色。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中东分社前社长吴毅宏先生曾在中东地区工作二十多年,他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人文交流历史谈到中阿相互认知,以及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形象塑造问题。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前公使衔参赞金旭先生则从微观入手,分析了英美文化差异,并倡导应以智慧而非意气用事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矛盾。

  本届太和文明论坛的中外人文交流分论坛视角多元、精彩纷呈。正如主持人吴海龙会长总结的: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正在出现新的调整,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面对这些新的因素,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我们要“点亮人文交流的蜡烛”,甚至是“火炬”,对人文交流的探讨和实践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

  注:若要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关注太和文明论坛网站。

  英文网站:www.titcf.org

  中文网站:www.titcf.com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