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产业新闻
产业新闻

徐新颖:塑造好家训,铸造后辈行稳致远的灯塔

时间:2019/6/25 15:44:01   作者:王小语   来源:中国培训之家   阅读:406   评论:0

徐新颖:塑造好家训,铸造后辈行稳致远的灯塔

  有人说,记忆是一种存在的延续,人因为保存记忆而保有尊严和力量。如果把家训也归类为一种记忆的话,那么我想,人正因为传承了家训精神,从而拥有了尊严和力量的源动力。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被传的神乎其神,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久负盛名的罗斯柴尔德金融家族,他和他的5个儿子(罗氏五虎)在世界金融领域开疆扩土的故事广为流传,与之家训的约束与鞭策不无关系。正因如此,圣行集团总裁、汇银智慧社区(HK01280)执行董事徐新颖才亲自操刀,初创自家家训,并言简意赅的以“诚善厚德,律己谅人;无私奋进,家和业兴”这十六个字作为家训规范,引导着自己和家人在“为人、处事、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成长。

  那么如何塑造好家训,让真正的智慧犹如生物一样,遗传给下一代,代代不间断的得以传递、延续呢?徐新颖认为,最为简便、直观的方法,就是借鉴前人智慧,诸如《诫子书》、《了凡四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警句中,囊括了无数治家良策和修身、齐家的典范,我们可以去粗取精,结合当前的家庭需求,去“定制”自己的家训。“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亲自操刀,来一次家训‘DIY’,这里我和大家谈几点我对好家训的理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铸造引导后辈行稳致远的灯塔。”徐新颖说道。

  于细节处见家风

  “家训”看起来很抽象,实际是很具体的,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无意间的一些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你的教养和家风,成为一个进退有度、懂礼识节的人,别人才会回以尊重和欣赏。

  在徐新颖的家族文化中,有一项充满仪式感的环节。他会和家人在每日早中午开餐前,一起背诵誓词:感恩一粥一饭一餐,当思来之不易。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所有付出的人,感恩保姆阿姨给我们做饭,开餐。这段简单的背诵,大约只需要花费一分钟的时间,但是这一分钟所养成的习惯和赋予的能量却难以估量,因为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家人学会感恩,不只父辈,还有孩子。一餐饭,吃的是粮食,播下的却是感恩的种子,用一分钟让孩子在懵懵懂懂时懂得感恩二字的份量,也在习惯于感恩中汲取生活和生存的力量,这何其重要。细节见家风,正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家训由全家人创建,也应该全家人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相对稳定的家庭习惯和风气。”

  孝与契约精神的培养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这个年仅5岁的普通孩子,因坠崖身亡而葬在此处,又因为一个承诺,在绵延的两百余年间,让孩子的墓地完好的留存,并代代流传。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常易被国人所忽视的“契约精神”。

  在徐新颖看来,对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便是“孝与契约精神的培养”。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那么什么是孝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徐新颖认为,陪伴与守护,帮助父辈母辈去完成他们的梦想,尽可能让他们此生无憾,这就是最好的孝道。而契约,并不单指法律的约束,更有精神契约的维系,这种维系的力量则源于善念、诚信。在徐家家训中,第一句便是“诚善厚德”,徐新颖解释道:一个人的善念与诚信,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培养孩子学会这一品质,才能更好的“安身立命”。

  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吃小亏是小福,吃大亏是大福”。这句被徐新颖贴放在最为醒目的家门之处的“门面”,家人出入皆可见,以期日日警醒。

  吃亏乃是人生最大的福分,何以见得?宇宙四方平衡方成世界,大自然乃至万物的生发并存,都是平衡的作用,破坏了世界的平衡,就破坏了世界的一切。与古人常说的中庸之道颇为形似,因此,人要多吃亏,福气才会渐长,心智也会渐宽,智慧打开,身心平衡,就能坦然面对诸多挫折与艰难。在徐新颖看来,学会吃亏,懂得吃亏,吃别人吃不了的亏,才能看得见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当然,好的家族文化不是刻意营造的,也不是短时期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培养。

  结语:家训源于认知和行为,好家训汇集着大智慧。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阅历、经验教训和人生思考,在时光的研磨下,以家训的方式传承下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又带着一种紧然的制度约束,指导着无数后辈子女读书、学习、安身、立命、建功、立业,最终形成有品位、有格局、有实力、有影响的家族。这种精神内核的力量,润而无声,绵延有力,滋养着无数人的心性成长,甚至推动着整体的社会氛围愈发倾向风清气正、廉洁与和谐,当得代代传承。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