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学习
培训学习

还在用“闭塞”形容乡村?这是被误读的乡村阅读

时间:2020/11/3 14:29:34   作者:王小语   来源:中国培训之家   阅读:344   评论:0

乡村的阡陌与沉默

穿过挂着名人宣传像的走廊,支教志愿者老徐走向村小教室。在进门前,老徐“抓住”几个打闹的男孩,指着头顶的牛顿画像问:“你们谁能告诉老师他是谁?”但孩子们明显不关心这墙壁上的“老头”。一种没有预期到的沉默忽然降临了。

过了很久,有个孩子才终于怯生生问:“牛顿是不是那个要撬起地球的人?”

上课前,老徐索性先做了个小调查:“你们平时喜欢看课外书吗?”孩子们的回答是“没有书看啊”、“还是游戏好玩”、“我们喜欢看有图片的书,但是这种书很少。”

课间,老徐特意跑去学校的图书角,里面的课外读本毫无翻阅痕迹。“徐老师你看,咱们乡就一万多人口,开一个书店肯定不赚钱,孩子从小就没有阅读的环境。老师们也没精力对课外阅读有太多的指导。”一旁的校长说。

“那这些孩子就只能与阅读无缘了么?”面对志愿者的感慨,校长也陷入了沉默。

还在用“闭塞”形容乡村?这是被误读的乡村阅读

当社会关注乡村儿童阅读的问题时,却长久忽视了阅读中的声音缺位。“阅”与“读”两个字,前者代表目光的注视,后者则是声音的萌生。在理想的儿童教育蓝图中,阅读过程除了要有经典的文本、明亮的光线,还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发出朗朗读书声。

但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地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走出村庄,声音逐渐消散了。除了花鸟鱼虫带来的有限声响,被留守在乡村的老人儿童,无力再发出更多关于知识的共鸣。

作为乡村文化最重要的发声机构,在沉默的田野上,乡村学校用“一灯如豆”形容可能再贴切不过。除了课堂上的40分钟,孩子真正能够亲近书本的机会非常有限,当语文课上的读书声结束,乡村儿童的阅读渠道往往也随之关闭。

放学回到家中,“阅读”的开关也依然闭合。母亲在床头为孩子轻声念童话故事的温馨场景,是许多城市儿童都有的体验,但在许多逐渐“空心化”的乡村,这几乎是一种奢望。“凋敝—成年人出走—更凋敝”,在最需要声音哺育的童年,乡村儿童无法摆脱这样的怪圈,最终被带进了更加沉默的螺旋。

更复杂的现状是,乡村沉默的螺旋一方面是文化声量的死寂,另一方面则是巨大的喧嚣声,而后者所发出的声响,往往会带来更严重的耳聋效应。这些吵闹的杂音来自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家长角色缺位的乡村变成了青少年网瘾的重灾区。

根据今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

同时根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乡镇农村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

不知道这些数据是否出乎大部分人预料。比起城市儿童,父母缺位、隔代教育、缺少玩伴、寄宿制度等种种因素的叠加,都让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更容易陷入网瘾。成因的另一面,则清楚地反映着乡村儿童求知欲无法满足、阅读习惯没有养成、精神需求没有出口的困境。

还在用“闭塞”形容乡村?这是被误读的乡村阅读

于是,孩子们在沉默的乡村中走向了看似热闹的线上社交、视频直播和网络游戏。这些渴望声音哺育的孩子,只能将自己交给那些鲜少营养的互联网内容。于是,我们的孩子难以再听进其他美好的声音。

被误读的乡村阅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乡村还是十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凋敝模样。事实上,电视、手机、互联网对于如今的乡村少年来说,已经不算是稀罕物了。当人们还在用“闭塞停滞”这些字眼形容乡村时,其实没有读出乡村的“焦灼彷徨”。

“现在乡村小学建得越来越好了,看起来和城市学校没啥差别。”

“我向村里的学校捐书,人家说学校基本已经有图书室了。”

“图书室里有很多书,但很少有同学去借阅,都蒙上一层灰了。”

越来越多人也发现,如今并非无书可读的时代。政府教育部门的采购,大量社会组织的公益行动,以及爱心企业、人士的捐助,使得许多欠发达地区学校图书缺失的情况已大有改善。但在沉默的暗处,也是长久以来被误读的问题,则是儿童阅读引导的缺失。公益往往只做到第一步,而停止在第二步。

从2019年着手联合发起“阳光关爱·i读计划”公益项目之时,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及南方周末即意识到:单纯的物质捐赠并不能真正解决乡村阅读问题。

即便从数据上全面提升了某地乡村儿童的阅读率,也只意味着阅读量增长,并不等同于阅读品质的提升。当全社会触及乡村儿童阅读议题时,更应该正视品质问题,让孩子们不但有书读,还能读到好书,更能掌握真正受益终身的阅读方法。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阳光关爱·i读计划”始终在注重校园阅读硬件建设的同时,将软件层面的阅读教学或培训视为项目核心所在。

还在用“闭塞”形容乡村?这是被误读的乡村阅读

2020年项目为此进行了全面升级。首先在课程上,实现了从“因人定题”到“因题定人”的转变,根据文学、艺术、科普、人文历史等课程类型精准邀约嘉宾和社会志愿者,真正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打造更适合孩子们的阅读体验课。

其次,另一个误读还在于只关注儿童阅读本身,却忽视了他们的家庭阅读氛围。“阳光关爱·i读计划”还开展家长交流会,邀请家长走进阅读室接受亲子阅读培训。

此外,专业志愿者还将担负对当地教师的培训,走出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村小的限制,将培训辐射到当地乡镇的整个区域。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几个维度的补强,助力乡村打造可持续的阅读生态。

正视这个时代的发展和特点,乡村儿童和城市孩子同样都是成长于互联网世界的新世代,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无法正确看待乡村阅读的症结。乡村孩子所接触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没有好的指引,书本最终还是会被抛弃。

乡村的声音与生机

只有真正贴近乡村的土地,才能对那些沉默感同身受。为此,“阳光关爱·i读计划”在今年特意发起“为i领读”线上活动,旨在聚合来自社会各界的善意,唤醒沉默的乡野大地。

受邀担任“领读大使”的有知名学者、作家、画家、演员、科学家、主持人、医生、科普专家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代表。多元的领读之声,汇聚成向公众发出的响亮邀请:一起为乡村孩子而发声。

当大众已经习惯了手机屏上的快速滑动,只有真正开口时,才会更清晰地感知声音的力量。作为领读人,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个体不仅担负着个人对乡村的关怀,也将用声音影响周围的人。

线上以外,一方专门用来阅读的实体空间,对乡村阅读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方空间不仅需要收纳书籍,更需要让孩子们从课堂阅读的正襟危坐中解放,从而对书本产生真正的亲近。

今年项目对江西赣县区、湖南龙山县、海南屯昌县、广东连南县四所学校的老旧课室进行了全面翻新,多媒体设备、全新书桌和数千本书籍均配备到位,专业的智能化借阅系统也静待开启。

而一年前在甘肃、贵州、广西、陕西活动所建成的四所“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中,智能系统的效应已经显现,精准的借阅数据统计,使项目组得以更直接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让为期5年的追踪维护及书籍更新真正有据可依。

更令人欣喜的是,项目所建成的阅读室不仅承载了日常借阅功能,更逐渐成为校园阅读开展的基地,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乃至外校交流、研讨等各式活动的举办,让阅读室持续发挥出更大效益。

最后,乡村阅读的生机离不开人。11月初,2020年度“阳光关爱·i读计划”即将开启实地探访之行。走进乡村小学的行列中,有各界专家、学者或知名嘉宾,有从事阅读推广多年的资深人士,也有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热心志愿者。他们将共同因阅读而聚,致力让读书声飘扬在乡村更多的角落。

还在用“闭塞”形容乡村?这是被误读的乡村阅读

在录制“为i领读”视频时,邓亚萍选择为乡村孩子朗读《小王子》中的经典名句——“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对于阅读而言,这些星星就是传承着人类精神文明的书本和引路人。

一本又一本书,一个又一个良师益友,教会一代代人如何成长,如何去和这个世界对话,如何丰满自己的思想。书本无言,却大音希声。对于乡村的孩子们来说,唯有打破沉默,才能在广阔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行业动态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