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学习
培训学习

未来校园:让美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时间:2020/11/24 9:29:05   作者:   来源:   阅读:331   评论:0

11月18日至19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迎来了“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场景革命”分论坛。论坛围绕场景空间、场景技术、场景内容、场景与人四个方向对校园场景进行了探讨。来自全国各地的24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对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未来校园的场景变化的看法。

校园空间,感知美才能创造美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拯救不了”。对于学生来说,审美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而校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景,对于学生审美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臧秀霞分享了她的“庭院式校园”。这所学校的空间是由学生、老师和设计团队共同设计完成的。在这所学校中,不仅屋顶农场、恒温游泳池、小剧场等公共空间一应俱全,每个学生还都可以创造个人专属的“校内行走路线”。学校的教室也都不是传统的方方正正的,而是采用了多边形结构,让空间变美的同时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为互动式、混合式的教学提供了保障。同时,每两间教室的中间是活动的墙,既可以实现分班教学,又能实现合班教学。行走在这样的校园中,孩子们既拥有了对美的感知,也有生活和情感的体验。臧校长说:“有生活才有美,我们学校所发生的教育生活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情感体验,艺术能表达情感,这就是美。”

未来校园:让美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充满“未来感”的庭院式校园——让学习真实发生》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执行校长臧秀霞)

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冯正华说:“21世纪的教育,学习变革的重要特征是走向‘情境化’,孩子所在即境遇,空间情境的浸润,承载着文教功能,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孩子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触摸到的、体验到的以及创造的过程就是美育化人的过程,是培育新时代学生的精神依归的过程。”所以,一个美丽的校园,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感知美,这样,才能在未来创造美。

科技变革教育场景,这个学校建了个“养机场”

当部分学校还在争论“学生在学校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学校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技的元素。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身处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一味地控制学生使用智能终端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其实并不现实。技术从来都只是工具,只要善于利用,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当新技术与新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的受益才会来临。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前海港湾学校校长罗朝宣是深圳第一个将5G技术引进校园的,他说:“我们是为了让孩子到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让最新的技术进入我们的课程。”在前海港湾学校的校园内,有一面CPU墙,介绍了CPU数十年间的变革过程,并通过二进制的方式,写下了“计算机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标语,从而通过这样的环境激发孩子们探索科技的兴趣。此外,在这个充满鸟语花香的校园中,每一株植物都被分了类还被贴上了二维码,学生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以掌握植物的相关知识,让学习无处不在。关于智能手机对孩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罗校长说:“在我们每个教室里,都有一个‘养机场’,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去把手机拿过来使用,不用就放在‘养机场’里面。老师也会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手机。”

未来校园:让美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学校空间情境如何促进深度学习?》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前海港湾学校校长罗朝宣)

实践中学习,校长把课堂搬到了城墙上

在学校的教育中,课程始终是促进儿童生长的核心。因此,校园场景与学校的空间设计也是为了支持课程的实施而存在。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 “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在《具身哲学》一书中也提到,“人类通过身体来探索和理解世界”,即使用身体和环境共同学习,将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好的表现,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本次“场景革命”论坛上,很多演讲嘉宾都分享了他们对于课程设计的独特理解。例如,西安新知小学校长刘岚就分享了她的《读城记》课程设计内容。西安新知小学坐落在千年古城西安的城墙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所学校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熏陶。《读城记》的课程就将西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教育很好融合。在《读城记·西安城墙》课程中,教师会将学科知识、学科概念、科学原理、历史典故、人文情怀融入到城墙课程学习的每一项任务中,实现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七大学科的跨界与融合。课程的方式由通识课+社团课与常规课+活动课组成,相辅相成。让学生实现“学中玩、玩中学;学中疑,疑中学;学中研,研中学”。

未来校园:让美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读城记:从温故知新中走来,知识与生命共鸣》

(西安新知小学校长刘岚)

教育即生活,校园场景中的人际关系悄然变化

人,始终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场景中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教师,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教师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开始专门承担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教育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传道、授业、解惑”逐渐被异化成了“传经、授课、解题”。在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教育研究院副主任曹培杰看来,未来,教师将朝着更加细分的专业化领域和跨学科型教师两条路径发展。

而对于学生这群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也将从知识的教育转向全面的教育。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品牌中心负责人张一名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在龙樾实验中学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小镇,在这里,不仅有博物馆、体育馆等校园内比较常见的设施,更有交易市场、龙樾银行、龙樾法庭、小镇农场等等,这些空间不仅让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到了知识,也可以为今后进入社会积累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环境空间设计总监杨欢女士认为,“场景与人,不只是环境的外显改变,更不仅是关注一个人、一种功能或者一个知识点。它是让每个人在场景中找到最合适的状态,让人与人创造更多有益的关联,让组织成为一个能不断自我优化和进步的有机生命体。而这一切的改变,让我们的教育可以更真实地面对未来多种多样的未知和挑战”。

未来校园:让美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空间重构如何改变人的状态、关系与组织》

(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环境空间设计总监杨欢)

作为本次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联合主办方,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自成立以来,已为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近4000所学校提供了校园服饰系统解决方案。伊顿纪德品牌将校服看作与学生肌肤相亲的教育载体而设计,希望在每日的熏陶浸润中将由服饰美走向精神美,在情景中实现美的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不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吗?

校园场景的革命,是教育人对于每一个校园场景细致追求的结果。未来学校的围墙与天花板必将被打破,教育中人与知识、资源的关系正在被重构,立体化的教育图景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友情链接
移动新媒体 | 海峡教育网 | 华夏教育网 | 中华教育新闻网 | 教育在线 |
行业动态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网站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